科技对内容消费的改变
我在昨天写《长内容消费的教育》前收藏了文章《“成年的消逝”——短视频时代的新文盲们》,但我今天才打开看完了它。
这篇文章讲述了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的短内容给人们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专注度遭到破坏,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二是“抽象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显著下降”。原文是这么论述的:
1)除了短视频之外,他们在生活的其他地方获得的知识也绝大多数都是支离破碎的信息碎片,似乎是短视频的时长把他们的信息容量也限制住了,以至于除了这些信息碎片之外,难以接受和储存任何信息和知识。 2)习惯了流动画面直接作用感官的刺激方式,也就自然的丧失了想象力与现实生活结合出图景的能力,随着抽象思维能力一起退化的是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大量似是而非的、界限模糊的隐喻充斥于网络语言之中,精准、优雅、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排泄反应式的玩梗抖机灵。可想而知,如果我们整个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出现这种“退化”,那么文学和艺术的凋零必然首当其冲。
根据这篇文章,短内容大势难挡,让人们成为了“新文盲”,那我上篇文章成立,人们需要长内容消费的教育。
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短内容流行之前,文盲率高的时代,大众没办法消费长内容;文盲率低的时代,虽然人们识字了,人们天生会去阅读长内容吗?
如果你觉得人们会天生去阅读长内容,那么科技的影响就是负面的,就是《“成年的消逝”——短视频时代的新文盲们》的出发点;如果你认为人们不会天生阅读长内容,那么科技在积极地改变社会。
我认为,人们天生不会去阅读长内容。
长内容为主的时代,大部分人习惯看杂志报纸等轻量的短内容的集合,甚至是不看任何内容。很可能他们不是不想消费内容,只是当时只有长内容,他们的内容消费需求没有被满足。
那科技催生出一系列短内容形式,满足了这部分人的内容消费需求,有适合的感兴趣的内容去消费,这是一件好事,完成了从无到有的改变。
从个体层面上说,一个人习惯在自己专业领域去消费长内容,而在消遣娱乐的时候去观看短内容,也未尝不可,效率更高。
说到“文盲”,以前的概念是“不识字”,现在按文章的概念是“专注度、抽象理解、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等能力的缺失”。
“文盲”这个词是比较出来的,强调的是不同,是由上到下的视角,这篇文章《“成年的消逝”——短视频时代的新文盲们》是在这种视角下。
那由下到上的视角,是大众从不识字到识字。这是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整体提升后的结果,是不能被忽略的巨大的进步。
而视角没有对错,正如《十三邀第二季 马东》中许知远和马东的不同,只是不同而已。
那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下一个阶段教育的目的,是从识字到获得思考复杂问题的能力,不管是把长内容消费作为手段还是结果。
前者是可以被量化衡量的事情,后者则不是。因此,以现在的教育水平,后者的教育是不是值得全民推广,就要看投入产出比了,应该不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所能完成的。
说不定技术突进,AI 就能帮助大众解决复杂问题,不再需要人们去习得。
回归正题,至少每个人都有了自己可以消费的内容,各取所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