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多,屈臣氏苏打水一直是我的首选饮品。
第一次注意到还是 2019 年,有个同事会闷不作声地去买一罐喝掉。我开始喝是去年秋冬之际,室内热且干燥,需要解渴,又不想摄入太多的糖或咖啡因,无糖无咖啡因的屈臣氏苏打水成了最好的选择。喝起来气很足,味觉刺激很强,之后一直在喝,尤其是晚上。
我习惯了屈臣氏苏打水之后,再喝可乐之类的带气饮料,会觉得气明显不足,喝起来更像糖水;元气森林的气相对来说更足一些。
我还给家里人喝过,爸妈都不太能接受,甚至会觉得有一些苦,估计是刺激过头了。
《2021 年我常去的三家咖啡店》中,“萃馆咖啡”的咖啡莫吉托用的是屈臣氏苏打水,我就觉得很不错;“微距咖啡”的小橘气泡饮是老板自己打气制成,追求的是柔和的口感,我喝起来就觉得平淡。
现在年轻人吃辣也是这个逻辑。
新疆爆辣炒米粉风靡社交网络和视频网站,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新疆女生乐于日常去吃爆辣口味,不分寒暑,基本上会因为肠胃不给力而渐渐降辣度。男生吃炒米粉相对少很多,基本上只吃微辣,最多中辣。
前几个月看到一个投资人分享,白酒作为饮品的逻辑在于能够给味觉敏感度逐渐降低的中老年人强味觉刺激。《饮食男女》中厨师爸爸年老后会把菜做得很咸。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会觉得江小白难喝,而更多愿意选择低度果酒和兑饮料的洋酒。
从尝试喝酒开始,我都觉得传统酒并不好喝,苦、辣、酸得占一样。在不是为了消愁的情况下,我更愿意去喝精酿啤酒或鸡尾酒。
因此,味觉刺激可以是一个饮料产品策划的出发点:
- 苦算不算一种刺激?咖啡作为舶来品对于大众来说是绑定苦和提神,味觉和作用的联系;
- 元气森林的气明显足于传统气泡饮料,能不能说明人们对于气泡水的阈值在逐渐提高呢?
- 不管是辛辣还是带气,饮品的刺激程度应该符合目标人群的口味偏好,不然过强或过弱都会丢失用户。
这段时间,我渐渐喝不动屈臣氏苏打水了,不是我的身体受不了强劲的气泡,而是我平和了一些,精神不太需要外物的刺激来带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