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植物的途径有个变化,本来都是在淘宝上,后来改为去花市现场买。
我长大的小县城应该都没有花市,我也是到高中才知道周末的集市里会有一个区域专门卖植物。碍于气候、物流成本和收入水平,售卖的植物种类都很有限,以好养好活耐干旱为主。
在大城市,我所知的只有卖大束节日鲜花的商店,所以我一开始都是从淘宝上看,当时还有新鲜劲,觉得完全没问题。
2019 年,在朋友圈看到有个同学分享花市,我才意识到原来是有花市可以逛的,之前脑海里完全没有这个概念。一查附近,一个大型花市在步行范围之内。之后换的住处,没有刻意安排,附近也有一个花卉市场,还是走路可到。
基本上每周末我都会去看一看,不是一定要买鲜花或绿植,单纯地想去花市里感受感受。大夏天,花市里通常会凉爽几分,湿度也高不少,再加上空气中弥漫的鲜花香味和植物气息,这才是吸引我的地方。冬天,花市与外面的差别则更大,室外萧瑟,室内生机盎然。
跟所有线下购物的优势一样,去花市买花或者绿植,我可以直接感受到植株的大小、真实颜色和叶片状态,还能跟卖家了解一些养护的知识,整个过程跟植物有链接,有温度。
住处要是离花市比较远,路上有点折腾,没有消遣的意味;光看不买,有点不值当了。
其实,如果大部分人想起这种市场(菜市场或花市),脑海中浮起的印象并不算太好: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算不上干净、害怕买贵了。这都是刻板印象。
我发现,不少商家或公司正在尝试努力,让大众的观念发生转变:
- “花点时间”和“花加”等:依靠互联网运营,凭借每周订阅鲜花的模式,以不高的价格(4 束 100 元),让大众尝试鲜花进家;
- “野兽派”和“CIVSA 喜花仕”等高端鲜花品牌:以单束至少千元的价格为五星酒店、奢侈品门店、高端活动和高端小区提供花束。
- 门店:不管是独立门面还是开在商场内,新式花店讲究门店设计与鲜花调性匹配,完全不是旧有形象。
除了新式花店,国内也有不少新式菜市场,包括:濮阳胜利市场临时安置点、十堰龙坝镇菜市场、北京微风市集、上海巨鹿集团蒙西菜场和上海乌中市集等等。
正式有这样的基础,才能促发后续的引流活动。
- Prada 在 2019 年与野兽派合作,在后者的上海门店进行单束同款鲜花的销售。比较有特色的是,包花纸上印刷的是 Prada 2020 早春系列纸质形象大片;
- 2020 年,还是 Prada 选择了与上海乌中市集合作,菜场内外装饰、蔬果上的贴纸和包装袋都是由 Prada 专门定制。
这里不讨论这两场营销活动对于 Prada 而言成功与否,我更看重的是两场活动展现出的多种可能性:即使是鲜花菜市场十分日常普通的事物,经过适当的改造和包装,也能非常适合打卡分享,从而吸引人们走进十分熟悉但又许久未走进的场所当中。
疫情之后,人们愈发明白室外活动的重要性,(至少目前)完全没法被线上生活所替代。人们不断追求各种主题的市集活动,寻找各种新鲜和刺激。
然而,更有持续性的,是将各地旧有市场或场所进行改造,或者是简单地换上明亮的灯光,都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年轻人前去消费,构造出具有特色的当地生活,总比去一季换一茬的网红店更有意义。
延伸阅读: 传统农贸市场的“出路” 这两天全上海的网红都在 Prada 菜场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