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跟有不同教育背景的人交流一下个别微信表情的含义,你会发现每一个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最常见的就是“微笑”。
而微信用户自制的表情包产生理解偏差的可能性就少很多,因为大部分表情包都配有文字,使得信息传达更准确。
因此,非叙事或非记录性质的照片和图片很容易被误读,难以形成统一的情感得以传播,只能是小众了;但只要清楚明了,就有广泛传播的基础了。
拍照后,由于要发到社交媒体上,我会给每次的组图配文,短则一个词几个字,长则一句话。最开始往往选用诗句,因为我不知道该创作什么文字,这种拿来最简单。
我的这种配文是标题式的,希望用一个“标题”来概括这组照片,或者我想传达的东西。但这种状况只适用于标题和照片完美匹配,即标题等于照片的信息量。这种恰到好处可能很少出现。
大部分时候,标题不能很好地呈现照片的信息。正如 John Cage 所说“this complexity is more evident when it is not over-simplified by the idea of relationship and one person's mind”
如果标题大于照片的信息量,标题的简单直白会扼杀照片的一切可能性。到后面,发布的静物景色照片,我基本上就不配文字了,要么只是写上日期(如 20220119)。
如果标题小于照片的信息量,标题会丢失它的作用。同时,由于内涵丰富,照片的表达同样会被削弱很多,不能被很好地理解。
我会认为,如果想要图片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文字需要更大程度的参与其中。
2019 年,我觉得之前的拍摄摆拍意味太重,都是 fake ass shit,而且纯拍照修图的技术流我也不擅长,就开始搞概念,尝试对照片加文字。
当时几组图采用的方法是,把文字加到图片上,从而让多张照片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服务于一个确定的主题。
我还是很喜欢当时的几组照片,因为能准确呈现出我想的内容。
然而,我看过不少摄影师都比较反对摄影加文字,甚至是标题式的文字,坚持单一媒介作为表达载体。
换个角度想,现在流行的表情包可否认为是“图片+嵌入式文字”?而非主流制霸的时候也是依靠这种宣传招数。这样才能有超越单一媒介的流传度。
“图片+文字”依然会被认为是图片,但确实是复合媒介载体了,拥有组合拳的威力。
单图爆火的时代,固然是因为单图比组图好明白、易传播,那也反向说明组图的理解就是有门槛。
而组图加上文字,虽然难挡大势,但会不会更好一些呢?这个问题跟“如何延缓注定灭亡的衰落”一样,没有意义。
只是说,我后续可以进行文字和照片的结合。
延伸阅读: Alec Soth:漫谈异国语言与影像|假象 Alec Soth:John Cage的艺术家书|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