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播客“疯投圈”第 37 集《中国有过多企业旨在提升效率,太少能创造体验》,里面提到:阿里高管认为,随着购物行为的成熟,拼多多的用户会转移到淘宝上。
2018 年 6 月 27 日,阿里巴巴 CEO 张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对拼多多的看法:“你就当成在帮我开拓农村市场,教育用户好了。”
说起拼多多,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价格低。那怎么理解“价格低”呢?
可以把它当作是:一个影响力较大的因素,而这种购买行为可以称之为:单一因素决策模型,即只需要考虑一个因素,就能完成决策,决策成本(心理)低。“价格低”也意味着试错门槛(钱)比较低,用户可以多次尝试。
当拼多多进入下沉市场时,会有一部分人之前因为种种原因(比如,淘宝很复杂)迟迟没有网购,而能被转化为拼多多用户。
那淘宝为什么会因为复杂而不能有效开拓下沉市场呢?淘宝上有无数的品类、品牌、款式和价格,大量的信息需要筛选,意味着有较多的因素需要考虑,这种购买行为可以称之为:多因素决策模型,即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决策成本相对高。
在拼多多出现之前,即使淘宝上有相对便宜的产品,但决策成本高,对于没有网购经历的人心理门槛大,自然不能吸引这部分人进入。
因此,正如阿里高管所说,当新用户通过拼多多接受了“网购”,习惯较多的信息时,也就是“购物行为的成熟”,会从拼多多转向淘宝。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两种决策模型的存在。那关键在于,是不是在“购物行为成熟”之后,人们不会进行单因素决策了呢?
不是。
多因素决策模型毕竟需要占据一定的心力。因此,一个人大部分的精力会用于仔细筛选 TA 感兴趣的品类,比如说女生的化妆品,男生的电子产品;精力总量有限,势必会有一些品类需要选得简单轻松,比如说男生的衣服(暂且没想到女生的)。
每个人都可能有某一“不敏感的品类”,动用单因素决策,即 TA 不想考虑那么多了,只想随便选一个。对于大众来说,随便选的决定因素(一定程度上)是“价格”。
两个购物平台代表着不同的决策模型:拼多多是发挥单因素决策的购物平台;相反,“复杂”的淘宝就是多因素决策的购物平台。
这样看来,拼多多对于一二线城市也同样拥有吸引力,但碍于之前 low、品质差的认知,有部分一二线城市的人还是会抵触或者拒绝它。而拼多多最近的百亿补贴计划可以吸引到这部分人,相对来说成本会高很多。
而拼多多估计不会借鉴淘宝的做法:淘宝直播。淘宝直播可以收割下沉市场的用户,同样可以稳固淘宝上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因为,淘宝直播除了低价,还有很多额外的一二线城市追捧的光环,比如说明星网红主播、头部产品。“低价”和“光环”都是牢牢吸引用户的点。
(2019 年 11 月 27 日更新)36氪报道:拼多多正在孵化直播业务,于 11 月 24 日前后首先内测微信小程序。一位接近拼多多的人士称,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孙沁)亲自盯项目,并负责具体的业务沟通,也是直播业务的最高负责人。此外一些招聘网站已有相关信息流出。拉勾网显示,拼多多正在招聘“网红机构运营经理”、“视频创意经理”等与直播相关的职位。
淘宝已经走上了“杂而全”的路,而拼多多需要依靠价格的吸引力,提供截然不同的使用体验,可以从三个方面调整:
淘宝和拼多多各自发展完备后,消费者将面对满足不同需求且不同体验的两个平台。
如播客中所说,淘宝弥补的是线下零售的不足。从物质的贫乏和不便利,到丰富和便利,这是“物”的变化。而“物”被补全之后,人该经历“消费升级”。
那什么叫“消费升级”呢?很多人倾向于是“从价格低的转向价格高的”。我认为的“消费升级”,是物质丰富之后,人们探索自己的消费习惯:在体验了价格高的商品后,选择适合你的。在“升级”的过程中,由于金钱的限制,人们会进行两种模型的切换体验。
当一个人拥有并清楚知道自己的较为固定的消费偏好,可以叫做“消费成熟”。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是“消费成熟”的人逐渐增加。
之前经常能看到说“某国外富豪开老车破车”之类的新闻。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物质的丰富之后,也完成了“消费升级”,“消费成熟”的他们自然能够判断自己需要什么,不被裹挟。
比如说,小米在印度能够卖得好。很多印度人买小米,因为这是能够支付的还不错的手机,小米是物质贫乏阶段最好的选择;当大部分人收入提高时会选择苹果,小米变成物质丰富阶段最差的选择。总会有从贫乏走到丰富的一天,小米只能被市场抛弃?
小米在欧洲未必就没有市场。小米的“性价比”能够吸引对手机不敏感(不是手机价格不敏感)的欧洲用户购买,小米是“消费成熟”阶段最合适的选择。比起其他国家,小米更有可能在欧洲(或发达国家)形成稳定的受众。
(2019 年 11 月 27 日更新)2019 年 11 月 22 日研究机构 Canalys 发布欧洲智能手机市场报告,指出: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在欧洲市场的出货量达到 550 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 73%;市占率增至 10.5%,排名第四。
有别于国内格外突出某一项新技术的宣传策略,小米可以在欧洲宣传低价和这个价位上的品质,会比国内更有效。
不管是上述拼多多和小米满足一个人的不同需求,还是新零售围绕消费者而展开,都在强调人。十年前,碍于媒介的不成熟,所有的人都得就着媒介。这十年,媒介也开始强调人。
我将媒介的变化称为“下放”,即媒介的展现力更加丰富、用户门槛更低,从而能触达更多的人(因而有红利)。
从搜索、长文字(强文弱图)、弱文强图、短文字(图片)、GIFs、直播、视频到短视频,再加上信息流(排名不分时间先后)(播客还没能一下席卷全国,暂且不放这里)。每个媒介的出现从无到有,比前一代都更“下放”。
某个媒介的红利过去,表现为不管有没有新媒介的出现,这个媒介对于大众不再新奇(同时新网红很难做大)。目前,视频或短视频已经不再新奇,这种媒介的红利即将过去。而在新的媒介还没出现之前,正好可以思考一下已有的媒介:
- 搜索:工具属性很强,搜索有门槛;目的性很强,适合扫盲;
- 长文字(强文弱图):深入浅出、翔实全面具体,长篇累牍、没多少人能看下;
- 弱文强图:类似于匡扶摇,简单直观有画面感,终究是二维的,(除了匡扶摇)制作水平参差不齐;
- 短文字(图片):让台词、金句、名人名言再次发扬光大,片面的短暂的辉煌的时刻展现;
- GIFs:比图文生动,又比视频精华,但画质很差,也很默片;
- 直播:最生动之一,有互动,密度低,现身说法;
- 视频:最生动之一,现代版的电视,只需要盯着什么都不需要做,密度可能会低,不能互动;
- 短视频:最生动之一,密度高,十分精华,不能互动;
- 信息流:只需要划手指,操作最简单。
信息流+短视频或短文字(图片)分别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抖音和今日头条。这两这么庞大的用户量,只是因为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内容简单、操作直接。
新媒介的出现,对于消费品的促进大体相同,而一个品类的爆发,媒介的因素只是一部分。
流量红利和媒介红利已经要消失了,一切又像是要回到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年代:渠道稳定、媒介稳定、竞争真刀真枪,不再有外在的便宜可以占。
看待这些媒介,应该思考哪个媒介适合触达哪类人群,才是新的关注人的角度。
想一想你是用哪些媒介来摄取不同的信息呢?
淘宝作为一个基础设施般的存在,需要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不仅是商品上的,还是媒介上的:让用户按他们习惯的方式来选购;在最早的搜索上,添加了各类媒介,而信息流+照片依然最能符合大众需求。所有的媒介共同作用,带来了“逛”的感觉,每晚有 1700 万人逛淘宝啥都不买。
随着短视频的出现,直播的热度已经降下去了,虽然可以互动,但密度低,完全无法知道之后的走向。但淘宝恰好利用了这三点:密度低就来介绍安利产品、能互动可以回答观众问题、根据观众反应调整方向,再用“价格低”吸引住观众不流失,还能满足限时的特点。
看来,没有不好的媒介,只有没用到位的媒介。
再分享一点对于“人”的不同理解:
- 诺基亚给每个细分人群制造一款手机,从而有无数的手机型号;
- 苹果早期每年只发布一款手机,今年上新了三部,三部之间有明显的功能上的区分。
延伸阅读: 把“资本主义”倒过来 解读2019年天猫双十一美妆预售排行榜(1) 解读2019年天猫双十一美妆预售排行榜(2) 解读2019年天猫双十一美妆预售排行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