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 Andreessen 与职业规划

前言

生活中,除了写博客,我不太喜欢的事情之一,是给职业规划方面的建议。那些寻求建议的人不是真的想要建议,只是单纯寻求他人的肯定。这么想来,建议给到最后会让我很不舒服。

然而,就像很多其他事情,我对职业规划也有思考。自从开始写博客,不少人有向我提相关的问题,我也来说说看。

声明

一、机遇

职业规划的第1条建议:不要做规划

这个世界的复杂程度和变动频率超乎想象。不要进行职业规划,因为你无法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你同样无法知道会进入什么行业、为哪个公司工作、做什么岗位、住在哪座城市、或你对世界的最终价值。你要变,行业会变,世界在变,世事难料。

试图规划你的职业生涯是徒劳的,实际情况与规划的偏离只会让你沮丧,无法发现真正重要的机会。规划职业=限制发展。你越早面对这个问题,会越好。

职业规划的第2条建议:专注培养个人能力,把握机遇

机遇很关键。我认为机遇有2种,一种是显性的,能主动出现在你面前;一种隐性的,需要你主动挖掘和创造;这2种都很重要。

显性机遇更像是你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方。她的出现在你的意料之外,手头上的事会影响你的判断;转瞬即逝,如果你不下定决心,会错失颇多。我觉得,人们常说的“职业规划”主要还是注意那些显性机会,默认你恰巧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

我惊讶于很多人面对上述机会时选择不接受。这造成有的人事业飞速发展与有的人很难进步。

隐性机遇要你主动寻找并创造。我同样会惊讶,许多人纵然清楚内心的渴望,但安于现状、不去创造机会。人生苦短,不要像他们一样。世界能与你发生感应。如果你全身心地投入、积极驱动自己,世界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为你配置好一切。

这不意味着你每见一个机会都冲上去,想干嘛干嘛。你需要一个策略。

专业的投资经理不会孤立地看待某一项投资;他们清楚地知道这是投资组合的一部分。每项投资会涉及收益与风险,一个投资组合由不同的收益风险组成。众所周知,风险较大、收益会好;风险平稳,收益也就正常。因此,整个投资组合的收益风险比某一项投资的更值得关注。

我认为,你的职业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组合。你的每份工作、每个岗位和每个机会有不同的收益,可能是薪水、能力提升、经验成长或城市搬迁。这些也会有风险,你的选择会出错,可能因无法胜任工作而被辞退、搬去不喜欢的城市、进了一家快倒闭的公司、放弃了其他更好的机会。

一旦这么思考,尝试去以更长远的视角来考虑职业发展。

例如,你刚毕业的头几年,(理论上)可以去不同的城市工作,你对工作的期待与结婚生孩子后的你完全不一样。当你孩子长大了,你再一次自由,不用付孩子的学费、房贷还清了,你比刚毕业时有丰富的经验,你对工作的期待又不一样。不同的期待代表不同的收益风险偏好。

但许多人不这么想。他们能这么盘算一次两次,但不能一以贯之。因此,当机会出现,他们衡量的标准很单一:“这太冒险了,我觉得我做不了”。相反,你应该习惯这么做:把它放在整体架构中考量,能否与以往的经历发挥不同的作用,或在长远看来有一定的价值。

风险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当金融从业者考量业务时(《Against the God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Risk》)、当创业者挣扎突围时、当你衡量几个选择时,都面临潜在风险,但风险可以被分析、被量化、被掌控。

认识到这点很重,毕竟选择即有风险:

人们看到风险后避恐不及,这就是人们不抓住机会的真实原因。问题在于,不承担风险就不能拥抱机遇。你可以如大部分人一样享受平静的生活,同时也就失去了创造的可能,更别提在这世界上留下印记。

Aaron Brown(摩根斯坦利传奇衍生品交易员)在他的书中《The Poker Face of Wall Street》谈到了如何招聘交易员:

我倾向于听到人们主动承担风险而有所得,不论风险大或小;
TA 是否有应对风险的经验不重要,重要的是 TA 直面风险、清楚风险并承受风险;
人成长过程中,无意识地承担了不少风险却收获可怜;面对唾手可得的机会,也不愿主动承受额外风险,让名利加身;
也有人无意识地规避一切风险,或习惯在意小钱。
我不是瞧不起这些做法,我也确信存在即合理;但我很难理解。
我只知道,这样的人成为不了一名成功的交易员。
或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成功。

当你面临机会时,如果你的视角足够长远,如果你能意识风险的价值(尤其是她带来的绝佳机会),试着分析其中的风险。

列举一些不同时机下值得考虑的风险:

我只是举了些例子。毕竟你的真实情况比这复杂多了。你需要静下心来、梳理风险,仔细想想:长远来看,是收益大于风险,还是风险让你难以接受?通常都会是前者。

Nassim Nicholas Taleb 在《The Black Swan》中写道:

抓住每一个机会,抓住任何有可能的机会。因为机会很稀少,低于你设想的水平。
人们通常不知道天上在掉馅饼。如果一个贵人(出版商、策展人、制作人、投资人或对行业有见解的人)想跟你聊聊,推掉你所有的安排;不然,很难再有一个类似的机会出现。

相信自己的潜能,你自然会去追寻风险,努力成就更多。


二、能力培养

这部分关于如何持续培养个人能力。我会从大学时段开始说起,但不仅限于此。

大学我该学什么?

有人会说:大学适合发展个人爱好,用四年时间钻研你的兴趣,不管是文学艺术还是哲学。

我不认为应该这么做。如果你想有所作为,越早习得实打实的硬技能越好;大学就是你的起点。进入职场后,你更能自如地追逐成功。

功利地说,单凭人文艺术学位难有立足之地;本科毕业也很难发挥自身能力,去读一个实用的研究生。最好是你的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各有所长,两者结合让你的能力更复合。

什么本科专业吃香?

最好是能实操的专业,教你如何做一些实际的事情。计算机、工科、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基础学科(数学和经济学)。

为什么呢?

什么研究生专业吃香?

如果你的本科专业比较务实,凭借着能力和激情,你完全可以找到一份工作,不断成长;研究生学位则是锦上添花。如果你的本科专业比较虚,跨考个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就不错,商科、数学、经济学、自然科学。

我身边有的人本科上的是人文相关,再考个 MBA,过得也很好。个人认为,更好的选择是工科或数学的本科,再加上 MBA。优势明显,竞争也少。

说到博士,排除纯研究和教育领域,大多数对世界有巨大影响的人都没有博士学位。怎么选由你。

该去哪所大学?

定好你想学的专业,去该专业最好的学校。不要担心做大池塘里的小鱼;让自己永远待在最好的池子里,因为你能跟最优秀的人打交道、拥有最好的机会。如果本科学校一般,努力去更好的大学上研究生。

大学期间我该做点什么?

我特别推崇学生阶段积累足够多的经验,尽可能多地去实习,上手不同的项目。学校也能提供有价值的经验,教授的研究助手或经手科研项目,都能让你掌握实际的能力。

毕业前,主动去实习,在想要发展的领域积攒工作经验。目标定为行业头部公司,尽早尽快准备。你积极推进的话,毕业前你能积累到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面试时自己决心、意愿和能力的最佳佐证。

除了争取获得好成绩之外,其他做法都有些浪费时间。

工作后如何提升能力?

离开校园意味着你需要更加全面的技能。通过不断培养和扩展能力,你逐渐能有所作为、走向成功。

我偏好拥有复合能力。Scott Adams(Dilbert 的创始人)在个人博客中说过:

如果你想要无忧无虑的生活(an average successful life),不需要过多的规划。好好上学,努力工作,不主动找麻烦就行。但要不走寻常路,有两条路可选:

  • 把1个能力提升至极致;
  • 把至少2个能力做到不错(前25%);

第1点很难,几乎不可能的达成;比如进 NBA 打球,制作白金销量唱片;我不建议这样。
第2点相对容易;每个人都有一些能力可以花时间培养到前25%。拿我来说,我画画比大部分人都要好,但我不是搞艺术的;纵使比不过三流的脱口秀艺人,我也比大部分人要幽默。神奇之处在于,很少有人既能画画又懂幽默。再加上工作背景,我变得难以替代。
在工科、法律、医学、科学等专业基础上,再有一个商科学位。突然间,你在公司拥有话语权,甚至凭借组合能力开了一家自己的公司。
商业社会偏好那些既稀有又有价值的事物。你因组合至少2个不错的能力而变得稀有。
以上听起来很平常,但成功人士多拥有3个不错的技能。

这也是成为 CEO 的秘诀。所有成功的 CEO 都如此:他们或许不是最好的产品架构师、最好的销售、最好的营销人员、最好的财务、甚者不是最好的业务主管,但拥有前25%水平的能力组合,被委以重任,统管全公司。

列举5个能与你的专业能力相得益彰的技能:

1)沟通

Scott Adams 还说过:

我鼓励年轻人习惯公开发言(前25%),不断实践。如果演讲辅以其他能力,你就能带领不会演讲的同事们。
沟通,不管是书面还是口头,是必备技能之一。

大部分人沟通水平很差,也不会想着刻意锻炼它;这就是拥有沟通能力的隐形优势。沟通十分重要,这是你传达信息和表达理念的途径,从而影响身边的人。

沟通表达是人文类专业的优势,但沟通的联系不是非要上大学课程。多说多反思、上表达类训练营(脱口秀训练就很棒)、大量阅读。沟通配合其他能力,比沟通本身更有力量。

工作当中,清晰的表达总是很重要。长远地来看,如果你不能自如地表达,个人能力的发挥是会受到限制的。

2)管理

掌握管理的技能。跟好的主管学习如何管理。在你职业的早期,懂管理的上级很重要,有空让 TA 教教你。大胆实践,尝试组织身边的同事,或主动要求负责一个小团队。

即便你的职业生涯不涉及管理,这会成为你非常有价值的工具,关键时刻你能直接上,而不依附于其他人。换句话说,只有管理之后,你才能理解公司和领导的考量,为你着手新的尝试提供参考。

3)销售

学习如何兜售。我不是说对本身没有需求的人进行兜售。我是说,在人们意识到之前,学习说服人们做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事。把这看作行为艺术,只要你所说合理、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长此以往,人们会习惯并按照你的意愿行事

这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技能,至少在非销售人员中是如此。它对你的事业和生活都有帮助,了解如何兜售可以帮助你招聘人员、筹集资金、与投资者交流意向、建立商业合作关系、与媒体记者打交道,甚至包括你的家庭关系。

即使你未来不打算做销售,也可以计划在销售部门历练一两年;John Doerr 有次告诉我:70年代末为英特尔奔波销售的日子对他的发展帮助很大,当时习得的销售技能在他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风投经理之后也依然起作用。跟他共事过的我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4)财务知识

实用的财务知识,财务理论、理解财务报表、预算和规划、公司架构、股票和债券市场的运作,对各行各业都是必要的。

同样,这也是一项基础技能,适用于逐利的公司、不盈利的组织和个人生活。你要开自己的公司,财务知识的掌握很必须。不论是找懂的人教你,还是报班甚至是自学。

把每天看《Financial Times》《Wall Street Journal》当作对自己的投资。坚持五年,大部分需要了解的商业知识你都会清楚(尤其是现在还有免费或很便宜的电子版)。

5)全球视角

花点时间了解外国的情况也能带给你惊喜。

如果有机会去国外交换或外派,待上一年时间,努力争取一下。我建议去新兴、高速发展的国家,比如中国、印度,韩国和阿根廷,都比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国家要好,如法国和德国。但话说回来,能出去看看总归是好的。

好处分2方面:一方面你有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另一方面,比起没出过国的人来说,你思考的角度会广一些。如今跨国业务越来越多。许多美国公司的主要盈利市场也不再是美国市场。全球化的视角能为你争取不少机会。

关于教育的补充

如果你家庭条件不错,大学一本(或重本)背景,抽空看看 David Brooks 的论文《the Organization Kid》(中文版:(1)(2))。

摘录了一些片段:

我让不少常春藤学校的学生说说他们的日常生活,听着都十分单调、无聊和枯燥。
我没有看到他们对这种状态有什么不满,我没有看到有人考虑换种生活方式。这些优秀的学生因不情愿而无法投入其中。鞭策他们已经没用了,只能靠诱惑。各种机会的诱惑。在商业发达的美国,稳定的工作机会很多,尤其是对这些聪明又有想法的人来说。“我想要忙碌的工作”一个学生坚持说道,即使她知道这样的工作会占据大部分的时间,让她无法喘息。
这不代表即将步入社会的他们只想着赚钱(他们是有事业心的)。这说明他们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无论是学习、健身、戏剧、志愿活动或其他学生活动,都是提升自我、丰富简历和充实生活的途径。大学只是人生前进路途中的一步,他们清楚地知道需要为下一步做准备,这样才能在下一个阶段拥有不错的选择。
他们不想打破这个体系;他们努力攀爬,不断前行。
越来越多的孩子过着同质化的、规划好的、刻意丰富的生活。课余和周末,当今精英阶级的子女们疲于奔波在不同的兴趣培养班上,一个接一个。这样到了大学,也自然会延续前面的节奏,不停歇。
在美国精英阶层的顶端,总有一批学生天生聪明、品学兼优、勤奋努力,一起学习、共同交友,凭热情创建兴趣团体;有责任心,具备安全意识,成熟。他们觉得不需要反抗,一点念头都没有。他们顺从也敬重权威。“异化”(Alienation)这个词从不会被谈起。他们认为宇宙仁慈、有序且充满意义。当学校换届选举时,人们看不到愤怒的变革者、沮丧的懒人或内心阴暗的愤世嫉俗的人,只有体制青年(the Organization Kid)。

只要你有类似的体验,认为《the Organization Kid》讲得在理,可以接着看下去。

值得肯定的是,Brooks 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当今优秀的学生比往届更容易有所成就。比起前一代人,新一代受过更好的教育、更系统的训练、更多刺激、也更严肃认真。

然而,风险是:如果你过着完全规划好的生活、上好学校、参加很多课外活动,父母全心全力培养你、努力让你见识更广,顺风顺水毕业于一本或重本,(进入社会后)若不幸被现实重击,你会很难重新振作、恢复原貌。

我的意思是?在步入职场之前,很有可能你并没有真正逼自己一把。这么说你肯定不服,因为你一路走来经历无数,但关键是你一直在家庭和学校营造的温室之中。不同之处在于,真实世界里你的判断不会有足够充分的信息来支撑(学习和考试的信息充分且完备),你搞砸的可能性会很高。

在我看来,你需要习惯反馈直接的环境中,独立做出选择,直面你的成功和失败,正视它们。我说的失败,并不是考试不及格,是因没做好项目你的老板对你破口大骂,负责的产品黄了,弄错了报告中的最核心的结论,还有被辞退。

为什么要这样?在信息不正确或不完整的情况下,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成功的人需要快速做出决定。你会经常搞砸,后果通常很严重,让你十分怀疑自己的能力。但这都不重要,你得重新振作,继续前进。

这会是你能学到的最有价值的技能。尽早开始练习。


三、行业的选择及原因

我的第一准则是:该行业的开创者、该行业头部公司的创始人仍在世并积极涉参与业务。

如果创始人仍任职,不管是 CEO、董事长或董事会成员,这个行业年轻且有影响力,可以一试。无论是头部公司还是行业新秀,都有发展前景。如果创始人因种种原因不任职了,行业的头部公司由其他人接手管理,就需要注意了。

如果你年轻、想有所作为,会想进入一个充满增长、变化和机遇的行业。然而,行业的生命力会随着发展逐渐耗尽,僵化的组织形式会极度压抑员工。

转机在于,当某行业变得陈旧僵化,会出现取代它的新机会,引入全新的秩序、不一样的组织架构和新兴的公司。这样的兴替很常见,频率在10到20年左右;科技和金融领域就是如此。

也有例外,比如说石化、音乐和电影,都是没怎么发生过变动的行业。如果你要进入传统行业,确保自己站在变革的一方,可以威胁到原有秩序,并有一定的成功几率。
(译者按:原文写于2007年;2019年,流媒体平台有冲击音乐行业,传统音乐经济公司太合麦田积极寻求上市机会;视频网站有冲击电影行业,Netflix 自制电影《罗马》仅上线了满足奥斯卡要求的最低场次数)

我的第二准则是:敲定行业之后,去行业聚集的地方(北京后厂村于互联网行业,北京国贸于金融行业)。

你追求的业务要有挑战和机遇,定下目标后开始努力,不要因为其他业务的橄榄枝而耽误你的进展,不管它一开始有多诱人。别担心在大池塘里当小鱼。在小池塘中做大鱼很不爽。你的发展很快就会受限,但没人在乎。永远努力把自己放进最活跃最激动人心的池子中,你会从中找到为之一振的机会。

公司的选择上应用这个原则:加入寻求变革、主动挑战的公司。如果打算加入初创公司或自己干,面向的市场要有前景,切入点有潜力且吸引人。

城市的选择上也可以:去充满机会的城市。(在美国)热衷技术就去硅谷;从事影视相关就去洛杉矶;政治政策相关就在华盛顿;咖啡还得看西雅图;金融行业瞄准纽约。除非你确信,在伦敦、香港或上海等地,也有同样吸引力的机会。

在我看来,不待在行业聚集地不太好。即使在互联网时代,地理位置依然会阻碍你接触最好的公司、最好的人才和最好的机会。你肯定会想事无绝对,是,这也有例外:洛杉矶的头部电影制作者在影视行业举足轻重。其他城市中,影视从业者的存在度就没有那么高,但不是说就没有好作品出现。

具体的选择因人而异,毕竟头部公司和机遇挑战,难以两全("Current importance" may not be the same as "greatest change")。

无论何时,只要觉得当前影响力巨大的公司或城市不代表机遇挑战,就要做出选择。纽约是世界金融之都,但对于新人,它不代表最好的机会。对你来说,可能是迪拜、布宜诺斯艾利斯、布拉格或澳门。虽然高盛、摩根斯坦利、雷曼兄弟、花旗集团和摩根大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公司,但不一定是新人最好的去处。也许,你需要非传统、不一样的金融公司,比如说 Paypal。

你要做决定:是保守一点,跟随现在的头部公司,因为他们仍是行业的主要推动者;还是冒个险,去个还在蓄势的公司,很有可能见证颠覆性的变革和绝佳的机遇。不管你选哪边,如 Pink Floyd 所唱“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sun”,你要去充满变动与机会的部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知道如何占据市场的二三梯队公司。

我的第三准则是:互联网科技领域,当你刚起步的时候,在年轻、高成长的公司中成长更快,受益匪浅(这不一定适用于传统行业,传统行业也不在我的讨论范畴当中):

加入大公司: 大公司的工作经验只适用于大公司;大公司的运作方式自成一体。所以,在大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有可能想一直待在那里,很多人会很开心这么做。

加入初创公司: 当你初入职场,你应该意识到,有一些不错的创业公司,但也有很多管理混乱、没有规划,这很难判断。最好去一家发展势头不错的,锻炼能力、提升经验,然后再去更初创的公司。

加入普通公司: 如果你图稳,中不溜且稳定的公司就很好。当意识到这种状态不是你想要的,你要么帮公司摆脱困境,要么让自己脱身而去。

需要提醒的是:别只想图稳。顺风顺水的公司谁都想去,但在情况不如你意的时候别立马盘算跳槽。有经验的 HR 可以从你的简历上发现这点。

快速发展的公司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小如增速放缓,大如停滞转型。经历其中的柳暗花明是重要的一课,对你之后的发展也有所借鉴,尤其是计划开自己的公司。

一旦你的能力经验足以傍身,找机会去一家初创企业吧。具体的岗位因公司而异。不过,在理解公司的产品之后,你要判断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未来共事的同事是否受你认可和尊敬。

或开自己的公司。如果失败了,大不了再试一次。如果又失败,再回职场重新蓄能,获得更多的技能和经验;再成立另一家公司,不断重复,直到你成功。

不同的岗位和工作都能分为2类:实操练习和思维提升。

实操练习很明显:获得未来对你有价值的技能和经验;业务做好了也能被同事认可。思维提升不容易注意,且经常被忽视。你的每一份工作、每一个岗位、每一任东家,都是了解业务执行、行业运作的机会。尽你所能了解所处行业的一切。

系统地考虑:
我如何创办一家公司?如果我真的创办了,它能与我就职的这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家和竞争对手选择这个业务?他们的行为基于怎样的认知?这些认知可能改变吗?这个业务还能如何推进?哪些客户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什么样的技术能彻底改变这一切?10年前、今天、10年后的情况分别如何?

我最热衷的问题是:如果行业的变革者开始行动,他们会做些什么?

美剧《Damages》中,年轻律师在一家知名律所工作,她无法适应高强度的工作,严肃冷酷的老板让她不安,便请教她的导师:


Pmarca Guide To Career PlanningL 系列英语原文 《Part 0: Introduction》《Part 1: Opportunity》《Part 2: Skills and education》《Part 3: Where to go and why》Marc Andreessen 于其博客 Pmarca 上发布,后收录至 Pmarchive
中文内容由本人翻译而成。

All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