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二三月起,我渐渐开始喝一些葡萄酒,主要以白葡萄酒为主。
大众心中,葡萄酒的逼格一直比啤酒高,这份逼格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 价格比啤酒高?
- 宣传比啤酒有品?
- 消费场所比啤酒高端?
- 消费群体比啤酒优质?
我在前东家楼下发现了 Uwines。本来以为是 “U'Wine” 的线下店铺,感觉迎来了品酒的春天,后来才知道是 “Uwines咖啡红酒吧”,完全是两个存在。
该店大众点评中的“推荐菜”中,总共有 4 款葡萄酒,价格在 109 元和 220 元之间。而 2018 年的数据显示,中国自用葡萄酒的平均价格为 190 元,主流价格带为 101-200 元。Uwines 葡萄酒的消费属于正常范围。
我逛店的时候发现,货架上有提示语“与京东同价”。也就是说,店家默认了:
- 1)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会将酒的价格置于环境、氛围和服务之前;
- 2)作为“咖啡红酒吧”(有消费区),自己没有信心提供附加的服务和价值,来收取额外的费用。
从而 Uwines 选择了葡萄酒平价,用其他利润更多的产品来赚钱,例如咖啡、茶和甜点。如果到店的消费者确实价格敏感,那 Uwines 是“高打低卖”的策略;如果不(那么)敏感,Uwines 则放弃了这部分人对于葡萄酒的追求。
Uwines 强调“与京东同价”,也可以理解为:在价格一致时,线下店铺有不用等快递的便利。但 Uwines 位于写字楼地下,主要的流量都是工作日的上班族,如果有给客户送礼的需求,确实是一个好选择。但给客户送礼都是公司买单,对价格自然没那么敏感,相对看重这份礼能否拿得出手。
在自用消费和企业身上,Uwines 都有些错位。
逛 Uwines 是为了买云雾之湾,但谁知没有。
有次吃完饭路过“酒便利”,发现店里有卖云雾之湾的长相思。结账的时候上天猫旗舰店比价,发现酒便利卖得贵将近 30%。谁叫线下店铺能让我当晚喝上,就付钱买了。
价格高能忍,店员把酒随便装在纸袋里,不能更寒酸;心想下次不要在酒便利买酒。
博主 @_王逅逅 在文章《作为豆瓣头部网红,为什么我在微博上接不到广告?》中提到:一些东京的“网红”咖啡馆会拒绝(我国)国内比较权威和大众的杂志的采访,因为不想被暴露在与自己调性不合的聚光灯下。
营销只是品牌的一环,但品牌的每一环都该与品牌调性相合,包括产品包装、店铺选址、店铺设计、品牌服务等等。因此,当店铺售卖葡萄酒这种有一定溢价的产品时,应该关注产品之外的东西,并作为产品的一部分一起卖给消费者。
当买几百一瓶的葡萄酒时,人们买的是什么呢?是品牌,是包装,是味道,是当时的心情,也可能是比买啤酒时更好的自己。
回想起这两段经历的时候,我突然开始思考:如果我有一批茅台飞天,我会怎么卖?
- 是发个朋友圈,说“我有一批飞天茅台,市场均价***,有意者带价私我”(太网游了),还是说直接找几个可能会买的朋友私下沟通?
- 如果找到买家了,我是原封不动地寄给对方?还是尝试让这个产品变得更值一些(良好的包装或附属品)?或者说让这个售卖带有我的痕迹呢?
- 我的痕迹得是什么,才能让人们下次接着跟我买呢?
还是说,拥有飞天茅台的价值已经能够让人们忽略了剩余的一切呢?